育兒須知
塑化劑:男性娘娘腔 女孩發育性早熟
11-06-13 09:45   中新網 / / 2013.12.16
近日,臺灣毒飲料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塑化劑DEHP成為關注焦點。塑化劑風波後,香港和臺灣掀起一股為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塑化劑篩查的風潮。塑化劑為何會對孩子的危害更大?塑化劑究竟會對男孩和女孩產生怎樣的影響?家長該如何應對?羊城晚報記者邀請兒童內分泌專家詳細解釋。

作惡多端的環境類激素

  塑化劑DEHP是指『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是一種有毒的化工業用塑料軟化劑,屬無色、無味液體。添加後可讓微粒分子更均勻散布,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因此常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屬於工業添加劑。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科副教授梁立陽如此介紹塑化劑:『其實就是「環境內分泌乾擾物」,又可以叫做「環境類激素」,它不是激素,但進入人體後,可以和人體內的激素受體結合,產生和激素相同的作用。』

  在我們身邊這些類激素物質其實有很多,有好有壞。有的可以發揮好的作用,比如喝豆漿,可以延緩更年期的到來;有的卻作惡多端,比如許多環境類激素可以導致男性精子數量減少,不育率增高等。塑化劑就屬於後者。

  男性胎兒期———隱睾癥

  影響

  男性胎兒期———隱睾癥

  有研究表明,孕婦血液中的DEHP濃度越高,產下的男嬰有越高的風險發生陰莖變細、肛門與生殖器距離變短、睾丸下降不全等癥狀。

  梁立陽解釋,男性生殖器在母親腹中時就已經形成。男性生殖器的形成與雄性激素有著密切關系,雄性激素中的睾酮能夠促進性腺結構的分化,男性的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都是在其作用下形成的。塑化劑屬於類雌激素,會乾擾雄性激素的分泌,如果胎兒身體內缺乏睾酮或者睾酮數量不足,胎兒的性器官就會出現畸形或發育不全,例如隱睾癥等。

  男性青春期———娘娘腔

  男性性生理的發育包括第一性征的發育(如性生殖器官的發育)以及第二性征(如身體外形的發育)。雄性激素在促進第一性征的發育的作用有促進睾丸變大、陰莖變粗等;第二性征的作用有促進體毛的出現、變聲、喉結突出等。

  『如果男孩子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時長期或大量攝入塑化劑,就可能乾擾雄性激素分泌,那麼性器官的發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現就會延遲,甚至身體出現異常。』梁立陽教授解釋,這樣男孩的發育有『雌性化』傾向,通俗地說就是『娘娘腔』。

  女孩發育———『性早熟』

  這次塑化劑風波中,媒體經常會報道塑化劑對男孩的影響要大於女孩,梁立陽教授說,這是個誤解,其實塑化劑對女孩的生長發育一樣有危害。

  雌激素可促進女性第二性征的發育,如乳房發育、子宮內膜增厚、月經周期形成等,塑化劑等環境類激素進入女童的體內,相當於過量的雌激素誘導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現,就是形成性早熟。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教育部門正研議將小學生『健康檢查同意書』增列『塑化劑影響有疑慮』項目,由健檢醫師初步問診,檢查男生有無疝氣時可視診生殖器;女生則了解有無性早熟癥狀,一旦有疑似個案,再轉到塑化劑特別門診。

  生活方式越簡單越好

  避毒

  生活方式越簡單越好

  梁立陽解釋,導致女孩性早熟、男孩生殖器發育不良的原因很多,如果僅僅查出這些問題,很難明確與塑化劑的因果關系,不能認定就是塑化劑導致。比如很多食品中都含有極其微量的二噁英、多氯聯苯、有機氯農藥等環境污染物的殘留。而這些環境污染物大多數和塑化劑一樣都是『類雌激素』。她認為,如果能夠直接檢測血液或尿液中的塑化劑的含量則更為理想,不過目前大陸還沒有開展這樣的檢測。

  『家長也無需對塑化劑過於恐慌,它並不是毒物,吃過一兩次身體很快就會有變化,它需要一個時間和量的累積纔會有明確的危害』,梁立陽說。不過塑化劑風波還是提示我們采取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越簡單越好,少給孩子喝飲料,白開水最有益健康,少用塑料制品盛裝食物,尤其不要直接用來加熱,用瓷器或玻璃制品存儲食物更好。

  學者大多

  表示沈默

  制訂標准

  刻不容緩

  『通過動物試驗,可以看出塑化劑可通過大便、汗液排出體外,主要是大便。目前國家沒有特別針對兒童、孕婦出臺塑化劑使用標准。』衛生部12320接線專家表示,塑化劑是可以排出體外的,至於塑化劑是否影響健康,這位負責人表示塑化劑也是目前出現的新情況,此前並沒專門對此做過研究,以後衛生部會更多關注塑化劑污染問題,『建議多關注下當地的質監局、衛生局網站。會有相關數據公布。』實際上,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對塑化劑的了解相當少。

  羊城晚報記者就『蔬菜、環境受塑化物污染是否影響公眾健康』向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請教,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授謹慎表示,『公眾對塑化劑的關注我們非常清楚。但不希望極少部分樣品的數據結果給公眾帶來誤解或恐慌。目前國內缺乏相關標准,暫不好評述。』

  暨南大學環境工程系研究塑化劑污染問題的莫測輝教授也表達了與華農教授同樣的觀點。『關於珠三角地區環境和農產品中塑化劑污染問題,近年來在一些學術刊物上有零星報道。但目前國內尚無相關標准,所以不便多說。』莫測輝在給記者的答復郵件中如此寫道。

  學者不願意多談塑化劑的原因在於,在塑化劑問題上,政府缺乏相關規定和標准,學者也不好多談些什麼,只能保持沈默。

  制訂標准

  刻不容緩

  衛生部表示,目前中國沒有關於塑化劑進入人體的安全標准,目前都是參照國外使用標准,世衛組織、美國和歐盟分別認為成人終身每人每天攝入1.5毫克、2.4毫克和3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

  對於中國普通百姓的健康來說,塑化劑風波帶來的東西,除了更多健康上的隱懮外,也彰顯了某種制度隱患:塑化劑污染問題存在多年,專家學者研究報告卻無人問津;政府在相關問題上的研究十分滯後。以致一旦問題爆發,社會應對方式只是運動式排查、群眾恐慌和專家沈默,並無預防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世界范圍內鄰苯二甲酸酯對人群健康危害的認識遠遠沒有達到清楚的水平,國際上對(塑化劑)安全限值的認識可能還會發生變化,隨之而來對安全標准的修訂也會不定期地進行。』清華大學從事室內環境與健康研究的學者王立鑫在一篇塑化劑危害的報告中指出。

  王立鑫表示,經過近30年不斷研究和科學爭論,2007年歐盟對塑化劑實施了相應的安全標准,2009年美國也實施了類似安全標准,『而我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安全標准,顯然制訂這樣的安全標准是一項刻不容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